AI Search 的未來是什麼?
從 Google 的傳統搜尋,到 Perplexity 的智慧整合,再到未來可能實現的 AI Agent 整合服務,我們正站在搜尋技術演進的十字路口。這篇文章都能幫助你了解 AI 搜尋的發展趨勢,以及它將如何重塑我們的數位未來。
卷首語
好久不見大家,拖稿很可怕,是拖了一週兩週就會想拖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週的那種感覺,歡迎大家督促我,或是拿問題來問我,激發思考可以寫更多東西。
最近很多新朋友訂閱,都是從其它創作者的電子報推薦而訂閱的,很高興能被推薦並與你們相遇!
這次把兩篇在臉書的思考放到了文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看看。
知識倉鼠也經營兩年了,很好奇大家給知識倉鼠的標籤是什麼。讀者們可以留下三個標籤讓我參考一下,知道自己給大家的印象是什麼!
朋朋 Vicky 一直 Push 我可以做讀者訪談,如果大家覺得內容對你有幫助、啟發、甚至共鳴都歡迎找我聊聊,希望我的一點價值可以點亮每一位閱讀的讀者們。
課程友情推薦:LLM API 串接應用完全攻略 🤖(by 維元)
隨著 AI 的快速崛起,如何串接大型語言模型建立客製化的應用成為掌握 AI 的第一堂課。這次我們設計了一堂全新的課程【LLM API 串接應用完全攻略 🤖】,將從五個面向全方位的建構 AI 與 LLM 技能樹。如果你也對這個主題有興趣,歡迎加入我們成為一起踏上 AI 工程師之路 🏃🏃🏃
➟ 報名網址:https://dscareer.kolable.app
課程主打 ✨
➊ 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
➋ 檢索增強生成 RAG(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➌ 微調(Fine-tuning)
➍ AI 代理(Agent)
➎ 工具調用(Function Calling/Tool Use)
好友維元的課品質優,有需求的捧油可以參考看看!
(正文開始)
1. 搜尋本質的改變
關於裝上 LLM 的 AI Search 本質上發生的變化,可以先閱讀我年初寫的這篇文章:
本文不會提及過多細節,而是想闡述一個重點:
AI 對使用者需求的理解層次,已從『關鍵字』提升至『完整語句』
過去在 Google 輸入較長的搜尋句子時,常常無法獲得理想的搜尋結果,因此所有使用者在使用 Google 時,被訓練成『只搜尋單一關鍵字』。
當我們用長句子進行搜尋,通常無法獲得好的結果,於是我們把需求拆解成多個關鍵字,並逐一搜尋,然後再自己手動整理資訊,直到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
但如果你用過 ChatGPT 就會發現,即使它的回答未必很完美,但它確實能理解我們想問的問題,在理解提問意圖方面確實相當準確。
過去,Google 能力的天花板是從單一關鍵字去猜測使用者的需求,然後排序結果讓使用者選擇。而現在,AI『明白了』你的需求,就能直接幫你整理資訊。
理解脈絡之後,AI 能做的事就直接上升了一個層次!
2. AI 搜尋的天花板是什麼?
為什麼從這個問題出發?
因為我認為:
AI 搜尋能力的極限將主導未來 AI Search 的發展方向與應用場景。
顛覆式創新需要足夠創新的模式,想要翻轉整個生態系優勢,僅憑簡單的創新是不夠的。
不然看看 Bing,即使加入了 AI Search 也沒有顯著成效,因為整個搜尋模式還不夠新穎。(但上述兩句邏輯上不夠嚴謹,可能會有瑕疵,讀者們可以再多琢磨)
理解能力的提升,直接拔高了 AI 搜尋的天花板。以搜尋的進化歷程來說:
搜尋 1.0 (傳統 Google): 以關鍵字匹配為核心。
搜尋 2.0 (資訊整合,例如 Perplexity): 整合多方資訊,提供更全面的答案。
搜尋 3.0 (行動導向): 直接執行任務,例如訂票、訂位、撥打電話等。1.0 可以直接跳 3.0,這個數字也只是簡單假設而已。
(註:目前這個 3.0 只是我想的其中一個可能,但因為結合執行跟『搜尋』這件事差異較大,所以先當成一個假設即可)
2.0 代表的是大家對於資訊整合的想像,可能像 Perplexity,也可能像 Global Explorer 或 GenSpark。
Perplexity:
Global Explorer:
這些創新僅止於資訊呈現的『形式變化』,尚未達到『革命性應用』的層次。
目前可以想像到這些工具能力的天花板就是在『抓到好的資訊來源,豐富的呈現給使用者』。
只要 Google 願意,它也可以隨時推出類似 Perplexity 或 Global Explorer 這樣的酷炫呈現方式。
此外,現階段沒有一家搜尋引擎能超越 Google,雖然我只能以市佔率來證明 Google 的強大,但確實在不同關鍵字的搜尋結果中,Google 還是最令人滿意的。
因此,只要建立在高品質來源的基礎上,資訊呈現的準確度也會同時具備相應的優勢。
既然講到資料來源,就繼續討論這個讓所有做 SEO 的人最關心的話題。
立足 AI Search 的關鍵之一:來源
對於有從 Google 獲取自然流量的朋友來說,最關心的就是:
AI Search 會不會影響自然流量
我要怎麼進到 AI Search 的來源中
與 OpenAI 合作的搜尋引擎是 Bing,背後則是微軟。因此,ChatGPT 在搜尋後,會拆解使用者意圖,並透過 Bing 的 API 返回搜尋結果。
就像前面說的,想像一下 ChatGPT 把你的需求(句子)拆成多個關鍵字進行搜尋,只是搜尋的地方是 Bing,然後再將搜尋到的資料整合進 ChatGPT 的回答中。
這邊拿 Perplexity 當範例(現在 ChatGPT 不會告訴你它如何拆解關鍵字去搜尋):
例如,你問『東京三日遊推薦』,它就會去 Bing 搜尋『東京 三日遊 行程推薦』、『東京 三天 旅遊 計劃』、『Tokyo 3 day itinerary recommendations』,甚至會跨語系搜尋。
未來搜尋將會突破語系限制。
而搜尋引擎返回結果的好壞,將決定 AI 問答品質的好壞。
Google 的搜尋結果一直優於 Bing,尤其在中文及其他語系上。所以當你在使用 ChatGPT Search 時,可能會發現一些中文內容較少的資訊或國外較新議題的效果不佳。
另一個重要的點是:
如果你的網站在 Bing 上有問題,那麼你的頁面可能就不會出現在 ChatGPT 的回答中。
LinkedIn 上有人做的實驗案例:https://www.linkedin.com/posts/ivan-hristov-924302132_ai-searchengineoptimization-chatgpt-activity-7258597583353245696-ECWi
今年八月,《FT》雜誌報導,Perplexity 的商務長提到他們使用了多個搜尋引擎作為資料來源,同時也在建立自己的資料庫和排名系統,這讓他們能抓取到更高品質的資料來源,進而提升答案的品質。
值得注意的是,AI Search 的興起並不代表 SEO 將失去重要性,而是要被挑選成資料來源之一,Google 排名一樣也很重要。
大家都想搶佔桌面入口
ChatGPT Search 剛推出的頭兩天,ChatGPT 和 Perplexity 都推出了瀏覽器擴充功能,試圖取代 Google。
說實話,要不是因為工作需要,我可能也會用 Perplexity 取代 Google 作為搜尋入口。
使用 Mac 的朋友或許會注意到,近一年來,各種工具如 Raycast、Claude、ChatGPT、Perplexity 等都在搶佔 Mac 的入口。
這個入口指的是可以隨時呼叫,並顯示在系統最上方,連結各種資訊和應用程式的地方。
Perplexity:
Raycast:
前面提到,顛覆式創新需要足夠創新的模式,AI Search 必須打破現有的資訊連結方式,將使用者與應用程式的連結更緊密。
而這些入口正是連結一切的好方法。
想像 AI Search 的天花板,就是在猜測這些大公司想如何打破 Google 的霸主地位。
LLM 的出現,使得 AI Agent 成為未來必定火熱的項目之一,也讓過去的 Low Code/No Code 概念重新回到大家眼前。
有興趣深入了解的朋友可以參考這份研究:https://bit.ly/4fJqQXM
提到 AI Agent,是因為我認為 AI Search 的大野心在於透過入口實現『AI Search + AI Agent』的結合。
目前幾乎所有 LLM 模型都能理解使用者的需求,即使問題表達得比較模糊,只要多提問幾次,就能抓得相當準確,再利用工具實現問題解決。
直接上一段 Claude 的影片讓大家感受一下:
小結
科技變化迅速,如果你身處於受衝擊的行業,不妨放下焦慮,試著用最專業的知識去想像未來。
老實說,我也不確定這樣的想法是否正確,但我會盡量在邏輯順暢、方向明確的基礎上進行討論。
因此我從 Google 搜尋的本質、使用者需求的瓶頸、LLM 的突破,最後討論到 AI Search 的天花板,並猜測未來 AI Search 可能會與 AI Agent 密切結合。
這個趨勢也讓我想到每年提到的 SEO 趨勢:語音搜尋(Voice Search)。
每年都會聽到 SEO 說語音搜尋是個趨勢,但近兩年反而沒什麼進展。
但是按照『LLM 一定會越來越便宜,且模型會逐漸縮小至手機硬體端也能使用』這個趨勢來看,未來智慧音箱或許終於能迎來爆發的一天。
如果上句粗體不明白的讀者可以留言,我再進一步解釋,怕東西太多會很亂。
最後,我再補兩篇我在臉書上的思考雜談,如果有邏輯疏失或未能思考周全之處,也歡迎大家指正。
最後是我想分享的:
這個時代的標準答案已經不再那麼重要,最重要的是如何不斷提出更好的問題,直指不同情境問題的核心。
雜談一:每天都覺得,想好問題比想答案還要難
像是『SearchGPT 出來了,對 SEO 的影響是什麼?』
但大問題這樣想就想不到答案,需要拿起核心切割刀,先找到問題的核心然後開始切問題。
這題的核心是什麼?
SearchGPT 解決的需求跟 Google 搜尋解決的需求一樣嗎?不一樣的話差異是什麼?
哪些流量會被 SearchGPT 取代、哪些不會,為什麼?
Perplexity、SearchGPT、Bing Chat 差異為何?
這幾個核心分別從需求、公司各別差異、產品型態下去切。
但往往每個問題都能不斷的繼續切、一直切,直至該問題能引導我們思考的事物真正的本質。
因為事物通常是錯綜複雜的,而且思考的產物往往伴隨一個人的經驗、閱歷及立場。
只有切出思考的核心,我們才能將這些脈絡匯聚成一個完整有序且邏輯通順的答案。
正因為很多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因此人們如何『主動選擇』調理問題要用的材料就成了最寶貴的動作。
AI 很厲害沒錯,但是它終究少了關於『這個人(通常指你)』的經驗、感受及閱歷。
所以它會有一套標準答案,但這個答案並不一定適合你。
而我們找出答案的方式,就是一次次找到大問題背後,錯綜而成的多個問題背後的核心,然後想出我們的 "局部最佳解"。
(數學用語,白話文就是在特定條件和限制下的最佳選擇,事後諸葛一定都有更好的做法,但當下不一定會想到。)
所以每天遇到事情、問題時,我都在想『這問題的核心是什麼』、『如何用兩三句來精煉目前問題的本質』。
AI 工具是一塊原石,但反而讓我們體悟到,必須每天都用思考去錘煉這塊原石,有越強的思考能力這塊原石才能淬煉出更強的能力。
也許工具未來會變強,但那總歸踩在思考的基石上。
=======
偶爾也來心情小語限友分享一下,不然好像經營個人臉書都沒有什麼人設。
我的人設就是可以認真的同時又北爛!
蠻喜歡把自己的思考過程梳理出來,讓自己也會越想越清晰。
最後附上一句我很喜歡的話,推薦掛在腦中:
「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 F. Scott Fitzgerald
雜談二:ChatGPT 現在全球已經衝到第 8 大網站了
ChatGPT 現在在台灣是第 19 名。
免費用戶不用登入也能使用,因此開始有一部分人的搜尋習慣不再僅僅依賴 Google。
現在聽到最多的兩種聲音是:
『ChatGPT 其實沒什麼人在用,有在用的都只是同溫層』
『越來越多人用了耶』
大家的說法都有其道理,但也許可以用一個指標,稱之為『連我爸媽都在用了』的指標。
如果家中的長輩對資訊的敏感度很低,甚至不太會使用 3C 設備,但有一天他們開始在手機和電腦上使用,那就真的是一個普及的象徵了。
p.s. 長輩好像都會念『恰 GPT』XDDD
拉回來,在『LLM 一定會越來越便宜』這個趨勢下,將會有越來越多人可以體驗到更完整的 ChatGPT 功能,也包括 SearchGPT 的功能。
ChatGPT 一定會進入搜尋市場,因為這塊餅非常大。前幾週我看到 SearchGPT 上線時,大家驚呼連連,不過對於早就在使用 Perplexity 的我來說,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驚訝。
因為我早就把九成的搜尋習慣改成使用 Perplexity 了,雖然個人的搜尋習慣改變並不能代表其他使用者的搜尋習慣,但還是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什麼促使使用者改變搜尋習慣?是否成為一個大趨勢?
搜尋的本質是什麼?技術突破是否改變了這個本質所對應的需求?
要推翻 Google 必須是顛覆式創新,那 Search AI 的極限可以到哪裡?(想像力決定了 SearchGPT 未來的走向,我也不清楚)
問題永遠比答案重要,因為要想像一年後的情況變得很困難。
但抓住一些必然的趨勢(例如 LLM 會越來越便宜)、不變的本質事物(使用者的需求是什麼?)、技術突破帶來的關鍵(LLM 可以理解使用者輸入的脈絡)等。
可以幫助我們想出更好的問題。
用個比喻來說,上個時代職業明確、工作穩定,所以人生就像拿著地圖,你走到某個點差不多就能過好一生(考公務員、特定工作)。
但這個世代不同,30 年前誰會知道可以當 YouTuber、拍抖音賺錢、當網站工程師等等,新的職業需求不斷出現,這些都不是學校會教的。
這個時代的地圖(明確的地點)能發揮的效果有限,而指南針的重要性遠遠大於地圖,知道好的方向很重要。
而指南針需要由不同行業的核心問題所構成,想對問題才能抓到方向。
這也是為什麼我認為好問題遠比好答案更重要的原因。
很棒的主題,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