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上週在準備工作演講的東西,所以先暫停一週。
因為要研究演講主題,所以我找了許多國外論壇舉辦的線上演講,收獲滿滿滿,推薦大家也能多找國外演講來看,就算至今國內外仍有一定的資訊落差。
推薦這款 MemoAI,我自己也在用,先把影片下載下來,然後辨識英文字幕後串接 OpenAI API 來翻譯中文,體驗超棒!(但中文語音辨識不好,翻譯偶爾簡中)
最近文章看的不多,以看書為主,畢竟書本才是真正系統性整理的知識,而且這個年頭可以每天排出固定時間看出的人越來越少見了!
正文開始
藝術與成功的關係
想知道相同年齡、相同環境、藝術風格幾乎一模一樣的兩人,能有什麼樣天差地別的發展嗎?
1977 年的紐約,街上出現許多搞笑塗鴉標語,並且附有一個簽名叫 SAMO©。
當時由一對好朋友分別叫巴斯奇亞和迪亞茲所合作的街頭創作,為方便讀者理解這邊用小巴及小迪。
SAMO© 是小巴、小迪共同合作的街頭塗鴉藝術,兩個人的藝術風格幾乎一模一樣,SAMO© 曾經熱鬧一時,但後來兩人吵架拆夥後就沒落了,兩人也開始走上不一樣的人生。
小迪成了一個生活平淡、沒有名氣的人。
但小巴卻是掀起熱潮的著名藝術家,雖然因為用藥過量 27 歲就往生,但死後卻更加大紅大紫。在 1980 年左右,小巴創作了一幅用噴漆和油畫繪成頭骨的畫作,近期被以 1 億 1050 萬美元成交。
1.1 億的天價絕對不是僅僅因為他的身亡才漲高的,兩人成敗的關鍵在於『關係網路』。
誰決定作品的價值?
小迪是個獨來獨往的人,但小巴非常認真經營人際關係網,他經營自己的人脈就像在精心策劃一場畫廊展覽一樣,分享幾個小巴經營人脈的例子:
他是小孩時就找上紐約藝術界之王安迪.沃荷買了他的手繪明信片,並建立了一輩子的好關係。
雖然沒讀紐約的視覺藝術學院,卻在那徘徊不斷找機會認識剛開始紅的凱斯.哈林(Keith Haring)。
結交 TV Party 的製作人,並在節目中露臉打響知名度。
為什麼要提人脈經營,因為有一件非常殘酷的事實:
創作藝術的『成功』從來不是由作品本身決定的,而是由背後龐大而無形的人際網路所決定。
這個網路包含策展人、藝廊老闆、買家賣家、收藏家等等,他們決定你的藝術品能放在哪個美術館,以及賣多少錢。
呼應到上次說的成功第一定律:『表現能為你帶來成功,但如果表現的優劣難以判斷,則是人際網路能為你帶來成功。』
剖開人際關係網的秘密
藝術品的內涵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還不重要,因為藝術的『品質』和『表現』本身就是非常難衡量的,成功只能反應在作品值多少錢,我們無法(或者說很難)客觀衡量作品的好壞及作者的表現。
簡單舉兩個例子就能明白,分別是《帶金盔的男子》及一幅基督肖像。
林布蘭是 17 世紀荷蘭非常著名的畫家,他的作品《夜巡》是世界級名畫。曾經有一幅畫《帶金盔的男子》被認為是出自林布蘭之手,所以這幅畫一度價值連城。
直到某天學者發現這幅畫只是出自另一個不知名的荷蘭畫家之手,從此該畫作變的乏人問津,價值低廉。
另一個極端的案例是達文西的基督肖像,因為達文西生平只畫過 20 幅左右的基督肖像,其中一幅在被認出來是出自他之手前,只賣不到一萬美元。
被發現是他的作品後,在 2017 年以 4 億 5000 萬美元的天價售出。
所以說我們真能客觀評斷藝術品的價值嗎?如果可以,也是非常非常困難。
那藝術界怎麼對作品定價?關鍵在於你加入哪個圈子。
訂價會受到多方依賴影響,畫廊能讓你的作品名聲上漲,機構的聲譽也會由這些作品、作家所累積,所以藝術家與機構之間是一種『共生關係』。作家的作品價格差、聲譽差也可能會直接影響機構。
策展人也會觀察,你的作品有在哪些機構展出過,這些機構有一定的聲譽跟影響力,那麼你的作品就更可能被接受。
作者分析幾百萬筆交易後,畫出一張全球藝術品移動地圖,這張地圖上發現幾張樞紐機構,和其它機構的連結數遠超一般機構,這些網路樞紐正是藝術界最具影響力的機構:
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
古根漢美術館和高古軒藝廊(Gagosian Gallery)
佩斯藝廊(Pace Gallery)
大都會博物館
芝加哥藝術博物館
華盛頓特區的國家藝廊
…其它等等
只要藝術家的作品能在其中一家樞紐展出,就能輕鬆在其它各大展覽上巡迴展出。簡單來說,這些樞紐正是藝術界中通往成功的關鍵道路。
骯髒但公開的秘密
一旦某個藝術家成名後,為了維持他的名聲,相關機構會互相炒作他的作品以保持高水準。
前面說了畫廊機構和藝術家會行成共生關係,如果該機構藝術家的行情不好,彼此有關聯的機構們也會互相合作競標來炒作價格。
只漲不跌,就算是賣不出去留著也沒關係,就是因為沒有客觀標準可以衡量藝術品的價值,這個方法才有效。
所以本書作者透過這些藝術家及機構的交易資料,做出了一套系統,只要輸入該藝術家的前五項商品資料,就能幾乎預測他未來 10 年間的發展。
這套系統也有一些特例,但是極少,50 萬人中只有 227 人,從三流機構起步擠身上流等級。這些人成功在於『趁早嘗試,並持續不斷探索』,而非死忠少數機構。但這樣成功的機會仍然低。
小結
回扣成功第一定律所提醒的:表現愈難衡量,造成的影響就愈小。
成功的重點並不僅僅在於你的表現,更多在於人際;至於眾人對你的表現有何回應,則是由人際網路來承載。
運動員的成功,完全由表現所決定;藝術家的成功,幾乎由網路所承載。先用極端兩頭的框架框出成功這個架構的樣貌,接下來的篇章就會放在大多數人的『中間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