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首語
今年是個很棒的一年,新的技術突破讓寫程式的成本更低、開源讓應用遍地開花,新的公司也在 AI 的理念上充滿無限可能。
對於想培養商業敏感度或商業嗅覺的人來說,2023 年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AI 對每個領域都伸出了手,只要是領域內的佼佼者,都該先從自己的領域思考未來的模樣。
自己的領域是最為熟悉,AI 會怎麼改變行業的商業模式、人們會如何透過 AI 優化工作效率、AI 會取代哪些基礎工作,自己是否能成為跑在前面掌握這些技術的人?
再來便是延伸到其它領域試著做調研,找個感興趣卻不太熟的領域(甚至 AIGC 這個領域也行),抓出該領域公司的佼佼者看他們產品的方向及藍圖、還是該領域沒做錯事卻感覺快被取代了(像是 Grammarly)….等等。
試著對領域的發展、公司的未來、產品的可能性做出判斷及預測,並寫下相關的依據。因為很快的我們就能馬上獲得驗證並修正自己的『思考模型』。
AI 因為模型、資料、微調而變的更強大,人也因為大量調研、經驗累積數據,並透過不斷的修正預測調整個人思考模型,這才是一個人強大而無法被取代的地方。
因此把握機會透過這一年的精神時光屋來修煉商業嗅覺吧!
🛠️ 本週 AI 工具 & 資源
1. 網頁 AI Chatbot 登場
相信自從 ChatGPT 登場後,許多電商就朝思暮想怎麼把這個用在自己的網站中
現在只要透過 chatbase 這個工具,讓它爬取頁面內容,就能自動生成一個聊天機器人可以加到網站中,不過該工具免費版的限制還是蠻多的。
有興趣的可以先試用看看,但不用急著訂閱,之後應該還會有類似的服務出來。
2. 向最優秀的團隊 Y Comninator 學習如何創業
只要詢問問題,就能給出對應的答案以及參考的課程章節來源。推薦創業家迷茫時拿來詢問答案。不過矽谷跟臺灣的生態差異還是蠻大的,部分解答可能不適用。
以下透過 New Bing 補充 YC 資料給第一次看到這家公司的讀者:
▎Y Combinator 是什麼
Y Combinator 是一個創業加速器,為早期階段的新創公司提供資金、指導和資源。每年兩次,它會投資 50 萬美元給每家公司,並在三個月內與他們密切合作,幫助他們完善產品和商業模式,並向投資者展示他們的創意。每一期的孵化計畫都會以 Demo Day 為最刺激的時刻,這是新創公司向數百名投資者和媒體展示他們的成果的機會。
臺灣的筆記軟體 Heptabase 就是成功獲得 YC 投資的公司。
Y Combinator 成立於 2005 年,至今已經投資了超過 4000 家公司,包括 Airbnb、Dropbox、Stripe、Reddit、Coinbase、DoorDash 等知名企業。
這些公司的總估值超過 6000 億美元。Y Combinator 也是 Web3 和 AI 領域的領導者,最近的 W23 孵化計畫中就有 8 個 Web3 項目和 36 個 AI 項目。
▎YC 的創業課程為什麼厲害
YC 的課程是非常多元和國際化的,因為他們投資了各種不同的領域和地區的新創公司,而不是只限於某一個行業或市場的。
他們也為新創公司提供了一個展示創意的平台,讓他們能夠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和媒體的關注。YC 還為新創公司創造了龐大的社群和網絡,讓他們能夠互相學習和合作。
3. 小學生都能看得懂的 ChatGPT 原理
花了一些時間整理了這篇 ChatGPT 的基本訓練原理,有時候我們只知道 AI 發展的很快很猛,卻不知道其技術的發展邊界及局限性,就可能會出現『AI 要毀滅世界了』這樣的想法。
雖然這個說法比較極端,卻也更好能體現出不懂技術可能對技術造成的誤解有多深,所以適時理解一點技術原理也能增加預測商業發展的一個角度。
4. 對話超級名人:Character.ai
我知道這個平台的第一件事,是跟絕命毒師的 White 還有 Saul Goodman 討論販毒洗錢,然後再去跟多啦 A 夢聊天XD
英國金融時報 3/5 報導 Character.ai 獲得超過 2 億美元的融資,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
該對話式 AI 平台 2022 年 9 月開放後 3 週就有十萬用戶,是這次與 OpenAI 相關公司一起起飛的新創公司。
創辦人 Noam 是前 Google 員工,參與過 LaMDA 的研發, 並且帶領過 transformer 的專案,被譽為 GPT-3 等 LLM 的祖師爺。
這樣的人來領導這產品肯定不會有問題,但是為什麼 Character.ai 可以拿到2億美元的融資,這個產品反應了什麼樣的需求?
但對我(或多數人)來說,這是不是一時的嘗鮮而已?名人與自身並沒有情感連結,也無法透過這個聊天機器人來建立感情。
回過頭來想一件事,《黑鏡》影集中有一集,主角的先生因車禍過世,但是主角放不下對丈夫的思念,透過親人語音、聊天記錄等數據做出一個一模一樣個性、口氣的聊天機器人(就像現在的語音版 ChatGPT),甚至做出一個實體的機器人來陪伴自己.....
縱使需要克服許多道德問題,基於這種強烈情感需求的產品非常有可能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所以當我看到 Character.ai 時我感覺未來的場景反而可能往這個方向發展。
到時候科技、道德、律法又需要怎麼去平衡呢?
5. 錄影記錄使用電腦的每一刻:Rewind
沒錯,就是錄影螢幕使用的每一刻
Rewind 有特殊的影片壓縮技術能把一整天使用工作的流程再錄影之後壓縮到非常小,據說 10.5 GB 的音檔可以壓縮到 2.8 MB
雖然看似很厲害,但我原本覺得沒什麼應用場景可以用上(而且有時候是絕對不能錄影的🫣)
直到我看到 twitter 上 Rewind 更新了這部影片,螢幕錄影的過程中也能錄影會議記錄、書寫的文字、閱讀的內容,並透過 AI 對話抓取特定資訊。
這不禁讓我想到『傳聞 』GPT-4 有多模態模型,如果多模態模型應用在此的話,以下場景也許可能發生:
1. 會議不怕遺漏
每個人多少有這樣的經驗,會議時不小心分心、看其它內容、或是回覆訊息結果漏掉會議內容。
但如今在記錄之後我們能夠直接一個簡單的詢問:
會議後的 TODO 是什麼?
會議結論是什麼?
某個專案我該找誰處理
....等等
這個有人在做了,不過如果被一個更大的平台工具給整合的話,說不定就會被取代
2. 學習越來越好
我們每日會閱讀許多文章,只需要一句『我今天閱讀了哪些內容』就能快速 review 每日閱讀,有在讀電子書的話一樣可以快速抓出這些內容。
然後來一句『幫我針對不同的閱讀內容產生關鍵問題』,來加強自己的記憶及思考。
最後透過『今日閱讀的內容中有沒有可以轉換成實際執行的動作』來強化自己所學實踐。
這塊還能延伸到筆記軟體的變化,不過這塊我需要好好思考可能的變化,未來再談。
3. 工作狀況優化
有一些幾乎只有那些『習慣記錄工作或日常狀況』的人才能知道的事,那就是『時間去哪了』、『什麼時候是我的專注時刻』、『我對什麼事特別熱誠』等等。
透過這個場景的應用,每日 review 自己的工作流程、分心狀況、在哪些平台分心最多、什麼時段的工作效率不佳(最佳)、在 email 花了多少時間等等。
列點與圖表的輔助說明就能讓我們快速了解一天的工作狀況,並且做出調整。
-
簡單來說,有個萬能助手記錄了你一整天的行為,只要用的得當,強化自己的工作效率、學習狀況、找到會議遺漏、甚至找到自己熱情投入的東西都不是問題。
不過這只是我的一個簡單想像、拋磚引玉而已,實際使用狀況跟發展也可能有非常不同的方向,如果大家可以想到更多很棒的 AI 使用方式,那對自己的能力會是一大進步。
Rewind: https://www.rewind.ai/
它費用蠻高的,如果想自己硬刻的話也剛好有人做出來供參考: https://sspai.com/prime/story/rewind-diy